2021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 張日紅
寧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裁 張日紅
2021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頒獎詞
東渡留學,攻讀博士,甘苦自知,成就斐然。舒適安逸難掩你矢志報國赤子之心,再從頭,回國奮斗,13年碩果累累。
作為行業混凝土預制樁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和企業總工程師,你擔綱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近百項地方和企業技術開發項目,獲授權專利28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主持開發的“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在樁擴頭變徑技術、端注漿技術等方面領先于國際,使得高性能混凝土預制樁在軌道交通、公路、高鐵等領域國家重點工程實現規模化應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和企業的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高樓萬丈,樁基承載,世人無感!35年砥礪奮斗,你為地下混凝土預制樁基工程技術創新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與國有功,于家有憾。
日出江花紅勝火。讓我們向代表中國預制混凝土樁基材料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國家“萬人計劃”、浙江省“千人計劃”創新人才張日紅博士,表達崇高的敬意!
記者手記:
中淳高科副總裁 張日紅



樁基緣
從青絲到白發 潛心篤志
2022年8月6日,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大會在南京隆重舉行。大會開幕式上,寧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日紅被授予2021年度全行業唯一的“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榮譽稱號。這是一份受到行業內外矚目的沉甸甸的榮譽,含金量很高。
大會為張日紅的頒獎詞中寫道:“東渡留學,攻讀博士,甘苦自知,成就斐然。舒適安逸難掩你矢志報國赤子之心,再從頭,回國奮斗,13年碩果累累。
作為行業混凝土預制樁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和企業總工程師,他擔綱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近百項地方和企業技術開發項目,獲授權專利28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主持開發的“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在樁擴頭變徑技術、端注漿技術等方面領先于國際,使得高性能混凝土預制樁在軌道交通、公路、高鐵等領域國家重點工程實現規模化應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和企業的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高樓萬丈,樁基承載,世人無感!35年砥礪奮斗,你為地下混凝土預制樁基工程技術創新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與國有功,于家有憾。
日出江花紅勝火。讓我們向代表中國預制混凝土樁基材料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國家“萬人計劃”張日紅博士,表達崇高的敬意!”
今年59歲的張日紅,1979年進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材料與制品專業學習,1983年大學畢業后進入混凝土行業至今已有40年。1993年留學日本獲工學博士學位,后在日本和光混凝土工業株式會社工作并擔任開發部長。2010年回國,現任寧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日紅是國家“萬人計劃”人才,寧波市杰出人才,寧波市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材料行業混凝土預制樁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日紅從事高性能混凝土制品及工程應用技術研究已36年,他一生最好的年華都與樁基緊密關聯。
1987年,作為第一技術負責人主導開發的“先張法離心成型高強混凝土管樁”,獲得1992年廣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是我國最早開發的C80PHC管樁。該產品現已在我國形成了1000億元的產業鏈,在工業與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橋梁等工程建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近十年來張日紅一直致力于低碳、環保的預制構件產品及綠色樁基技術的研究。他主導開發的“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該技術也得到了行業專家高度肯定,經張聯盟院士等專家鑒定,認為“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預制樁樁端注漿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龔曉南院士評價該技術“將預制樁、灌注樁等樁型及工法的優點總集為一體,是我國樁基領域的一大創新”。
更令人贊嘆的是其中竹節樁擴頭變徑技術、預制樁樁端注漿技術、預制樁立體布局生產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在工民建項目得到廣泛應用,并突破了以鉆孔灌注樁為主的軌道交通、公路、高鐵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瓶頸,通過專利許可,帶動10余家樁基施工及預制樁制造企業發展,大大地推動了我國樁基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和“一帶一路重點推介產品、裝備及技術”。目前該項目已獲授權專利28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還獲建筑材料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4年全國建材行業技術革新獎一等獎、2019年建筑材料科技進步二等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技術革新獎及2021年寧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了推廣創新技術與產品的廣泛應用,張日紅還牽頭編制了浙江省地方標準DB33/T1134—2017《靜鉆根植樁基礎技術規程》、T/CECS738—2020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靜鉆根植樁技術規程》、中國鐵道學會標準《鐵路預鉆根植樁技術規程》等標準及相關的圖集。
回憶起自己的樁基人生,張日紅忘不了自己從嶺南出發時的初心。他說:“大學畢業時正值10年文革之后工程師隊伍出現斷層,剛剛參加工作就有了很好發揮作用的機會。我1987年初就開始參與我國最早的PHC管樁技術開發工作,一年后剛滿25歲就擔任了中外合資廣州南方管樁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負責公司的技術工作。主要利用國產設備成功開發了PHC管樁,相比當時珠三角地區廣泛采用的現場拌制混凝土的鉆孔灌注樁,PHC管樁采用工廠預制,質量有保障,很快在廣州、深圳等地得到了推廣應用。看到自己開發的產品能夠大量應用于廣州及深圳珠海特區建設項目時,心里感到非常自豪,1992年我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了廣州市的科技進步獎。
由于當時我國工程技術與日本有很大差距,1992年底我獲得日本政府獎學金前往日本學習,并在日本從事混凝土制品技術工作。在日本學習工作期間一直關注國內預制樁行業的發展。我國在2000年以后快速成為全球預制樁制造大國,但大部分預制樁生產企業建于上世紀末,工藝落后、自動化水平低、能源消耗大。在國內預制樁行業綠色、低碳、高效發展轉型之中,我作為一名對混凝土制品技術工作有熱情的工程師深信自己能夠發揮作用,在中淳高科董事長邱風雷的反復動員感召下,2010年初回到國內預制樁行業工作至今。”
南方是中國樁基產業的搖籃與大本營。張日紅的這個抉擇使他在寧波這片地靈人杰的熱土上開始書寫中國樁基發展進步的新篇章。在這里接地氣的生動實踐和面對市場前沿的深度思考,使他一直擁有泉涌的靈感和創新的底氣。他說:“與科學家探求已有世界的客觀規律不同,工程師是要創造未來的世界,因此創新是工程師的靈魂。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工程師則是創新的主要力量。”他非常贊賞和感謝中淳高科的工程師團隊。中淳高科的核心價值觀是客戶至尊、艱苦奮斗、永遠第一。張日紅與中淳高科的工程師們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價值,努力為我國沿海軟土地基大規模工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出一流的樁基技術與產品。

樁基情
從跟隨到引領 精益求精
眾所周知,樁基工程是建設工程項目重要組成部分,初步估計我國每年的樁基市場規模不少于4000億。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對樁基承載力及施工環境效應控制要求正在不斷提高。近年來,竹節管樁、復合配筋樁、地基處理樁、抗拔樁等新型預制樁產品,拓寬了預制樁應用范圍。張日紅主導開發的“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已實現產業化,并在杭紹臺鐵路、浙能集團溫州電廠、寧波中心、上海S26、浦東機場等重大項目中應用。項目實施帶動企業快速發展,中淳高科2016年至2020年復合增長率達25%,成為地方納稅大戶,相繼獲得納稅“大力鼎”獎和金鼎獎,項目近兩年獲專利許可收入3030萬元。
2022年8月18日,浙江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在杭州對寧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非擠土靜鉆根植樁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進行了科學技術成果鑒定。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經過20余年科技攻關,研發非擠土靜鉆根植樁關鍵技術,填補了非擠土高承載力樁基的空白。創建靜鉆根植樁技術體系,建立計算理論及設計方法,研發靜鉆根植樁施工技術及智能化施工裝備,研發靜鉆根植樁成套樁端擴底和注漿技術,建立靜鉆根植樁檢測理論,研發高承載力靜鉆根植樁成套產品及低碳制造技術,并編寫了相關的設計施工手冊和地方標準規范。項目從預制樁產品到樁基施工技術到樁基形式都進行了創新,形成了靜鉆根植樁產品制造、樁基設計及施工的成套技術體系,并實現產業化。傳統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需排放大量泥漿,且資源消耗量大,不符合建筑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錘擊或靜壓預制樁施工過程會產生明顯擠土效應,無法在施工位移控制嚴格都市區使用。因此,研發非擠土高承載力樁基技術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
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具有突出的創新性、系統性和實用性,成果總體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研究成果填補了非擠土高承載力樁基的空白,引領了樁基發展方向,使我國樁基的理論研究、生產和施工應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靜鉆根植樁施工設備與產品
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竹節管樁
管樁非擠土技術與產品,在國內曾經是空白,創新技術參考的主要是日本技術。但張日紅認為我們與日本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與日本的地質條件多不同,有很多的區別,我國沿海的軟土深厚。要減少其對施工的影響,就必須創新樁基的新產品。所以張日紅的技術創新路線非常清晰。高強混凝土預制樁基礎技術有傳統施工技術(錘擊和靜壓),所帶來的問題是擠土效應和大直徑樁施工困難。于是有了非擠土施工技術的開發。用新型高強預制樁技術開發的產品有靜鉆根植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竹節樁等。靜鉆根植樁的優勢是植入預制樁,質量穩定可控,樁身無損傷;無擠土,無噪聲,無泥漿污染;對地質條件適應性強,可穿透堅硬夾層;通過擴底和注漿,提高承載力;施工速度快,造價較經濟。總之靜鉆根植樁的施工過程可以實現智能化管理,施工全過程要求:安靜、無塵、無振動、不擠土。
寧波中心阪急百貨項目(三層地下室、緊鄰地鐵1號線)
開發靜鉆根植竹節樁時遇到了很多難點,模具技術的創新開發就是其中之一。因為這是一種預應力構件,竹節的凸起高度達到100mm,傳統單層鋼模放張時樁身產生彈性壓縮變形會導致竹節開裂,通過采用雙層的模具可以避免這一問題。但高速離心法成型時,要保證雙層鋼模內外要同心,否則的話在離心加速度下,會產生大的振動,因此技術要求非常高。張日紅和他的團隊做了許多的試驗,最終高質量地開發出了模具且實現了產品的推廣應用。開發裝備也是重要的創新點。由于我國東南沿海軟土的靈敏度高,容易變形,與日本比有很大的區別。為了消除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需要開發適用完全非擠土施工的裝備技術。為了在軟土地質條件下想辦法提高樁的承載能力,他們對樁的底端結構進行改良,在鉆進設備中設置了液壓千斤頂,能夠打開擴大頭,在80~90米的地下深處也能夠進行擴底。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的創新不是單層面的,而是產品、技術和裝備的系統性研發。2011年,中淳高科與浙江大學“城市與海濱巖土工程研究中心”開始了長期的合作。通過產學研結合,共發表了這個領域的200余篇技術論文,中國成為國際上同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還先后培養出博士和博士后6名。
靜鉆根植樁基采用的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竹節樁
從1987年作為第一技術負責人以國產設備為主開發出我國最早的“先張法離心成型高強混凝土管樁”到主導開發的“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25歲獲得廣州市科技二等獎的初出茅廬到天命之年研制成功國際領先技術產品的修成正果,這三十年,正是中國樁基產業在全球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飛躍時期。
星轉斗移,世事紛繁,許多的人都站在這個巨大的歷史風口上,但張日紅卻耐得住寂寞,心無旁騖,在枯燥的研究中埋頭苦干,在繁瑣的成果推廣中忙碌奔波,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中填補空白、推陳出新。“天道酬勤”“久久為功”。三十多年啊,默默無語的張日紅一直站在潮頭,為中國樁基行業科技進步披荊斬棘躬身拉纖,最終成為了行業發展“脊梁”式的人物。

樁基夢
從綠色到低碳 任重道遠
張日紅深諳和洞悉國際樁基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方向。他有一個遠大的樁基夢,就是要為中國樁基的綠色低碳發展奉獻力量。如今的張日紅依然奮斗在樁基一線,實現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他的新目標,這就是要開發降低環境負荷的綠色樁基礎技術,減少樁基工程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同時推進樁基產業的智能化。
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在行業走向綠色低碳智能的進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從2009年回國后參與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地方科技計劃項目以及近百項公司內部立項研發項目,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廣應用方面成績突出,其研究成果已經在推動我國混凝土制品向綠色、低能耗方向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日紅在上海S26公路入城段(G15~嘉閔高架)靜鉆根植樁現場進行技術交流
張日紅算過一筆賬。傳統非擠土鉆孔灌注樁基會產生許多泥漿,污染環境,與同承載力鉆孔灌注樁相比,“非擠土靜鉆根植樁系列產品制造與施工關鍵技術”樁材混凝土用量降低了70%,可大幅度節省鋼材、水泥等資源,工程定額造價降低4%~16%,降低碳足跡效果顯著。近三年的應用累計減少排放泥漿超過1100萬噸,同時從源頭解決了樁基施工長期以來存在的擠土擾動、噪聲擾民和排放泥漿污染環境社會問題,促進了我國建筑業綠色發展。《非擠土靜鉆根植樁關鍵技術及應用》還研發高性能外摻劑與復合摻合料技術,研制免蒸壓預制樁生產設備并實現產業化制造,首次實現單位產品能耗值降至11.9kg標準煤/m3,比國內行業標準規定值38.8kg標準煤/m3降低70%。這些創新成果對建設“無廢城市”和推進雙碳戰略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如何推動樁基產業的低碳綠色發展,張日紅有自己的深刻思考。他說,目前部分混凝土制品是采用等同現澆混凝土結構進行產品設計,難以發揮工廠化制造產品的低碳特性。需要改進思路,充分發揮混凝土制品質量離散性小的優點,通過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適當調整制品的保護層厚度等措施來節省混凝土材料用量,以達到降低混凝土碳足跡的效果。同時要針對我國即將進入大規模城市有機更新的局面,開展以預制樁為主的樁基礎再利用研究,為實現樁基工程的碳中和提供技術支撐。開發高效生產設備和集約化生產工藝,已經使得我國很多預制樁生產線的人均生產效率、單位能耗指標等優于日本等發達國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近幾年部分企業已經在海外建設生產基地,國內的預制樁制造裝備已大批量出口海外,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預制樁生產國,2021年生產量4.86億米。降低預制樁制造過程的碳排放還有很大潛力。我國預制樁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大約在38kg標準煤/m3左右,如果全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都能夠達到先進水平15kg標準煤/m3的話,每年可節省標準煤100萬噸以上。據浙江省混凝土協會的數據,2020年,全省使用預拌混凝土3.15億立方,每年僅用于鉆孔灌注樁樁基的混凝土有近6000萬立方,產值超過600億,浙江省的預制樁產量為8000多萬米,以每米近200元計,樁產值僅為160多億元。因此大力推廣非擠土預制樁技術,取代現澆灌注樁,擴大預制樁的應用范圍還有廣闊的空間。
目前,我國樁基產業的低碳化、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均呈上升趨勢。從技術趨勢上看,綠色低碳樁基產品結構正在朝著“更小或更大”兩個方向用力。如在西北沙漠的新能源光伏工程需要使用直徑在20至30厘米的小型樁,而海洋工程、高鐵與橋梁等則需要直徑80厘米至150厘米的大直徑預制樁,這是一個趨勢。眾所周知, 樁基是隱蔽工程。為了推動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張日紅還呼吁生產及施工過程的逐步透明化,以便管理和嚴控質量。目前中淳高科已經實現了用數字化對靜鉆根植樁基施工的過程控制。
混凝土預制樁是我國最大的水泥制品產業,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預制樁生產國。對我國預制樁產業的低碳發展前景,張日紅十分有信心。他說今后預制樁的發展一定會擴大應用領域,特別是非擠土應用領域,因為這是低碳發展引領的方向。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