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程師繼續教育基地
標準化創新基地名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程師繼續教育基地
共建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授牌時間:2022年8月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程師繼續教育基地是經國家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指導中心和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認定的全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程師繼續教育基地。
基地共建單位為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上世紀50年代為支撐我國以水泥、玻璃、陶瓷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為主體的建筑材料工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而設立的學科。該學科是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學科、首批國家“雙一流”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和國家國防特色學科,2021年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0.4‰。
經過近70年的發展,該學科形成了建筑材料綠色制造理論與技術、建材行業轉型升級戰略新材料、高性能陶瓷與先進復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先進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功能材料等六個特色與優勢研究方向。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5個國家“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首批實驗教學示范基地;擁有1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防創新團隊;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3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講座、青年)教授、“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等國家級人才5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2010年以來,承擔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國防預研重點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一批重大重點項目200余項,總經費31億元;以第一獲獎單位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13項,居全國高校材料學科前列。
學科為我國建材工業發展提供了 100 余項重大科技成果,為建筑材料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領世界建筑材料工業發展做出了歷史性巨大貢獻。
學科建有材料復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2個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5個國家“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015年,經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批準,建立了全國首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范學院”,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和重要影響。實驗室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美國康寧公司等本領域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實質性科研合作,共同署名發表了244篇SCI論文,在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礎上組織申請獲批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實驗室擁有15000余萬元的專業研究設備和10400 m2的實驗房屋;建立了儀器設備共享網絡平臺,服務全國其他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500余家。
武漢理工大學硅酸鹽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建材行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宗旨,以引領世界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發展為目標,以解決硅酸鹽建筑材料制備和服役過程的重大基礎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為中心,聚集和培養一批在國際建筑材料領域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創新人才與團隊,開展高性能、低環境負荷硅酸鹽建筑材料前瞻性、原創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研發支撐綠色和智能建筑體系發展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的多功能、高性能及前瞻性建筑新材料,為實現建筑材料與結構安全服役和循環利用提供新理論、新方法和共性關鍵技術,為加快實現我國建材行業戰略轉型升級,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撐。
基地依托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及武漢理工大學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關于硅酸鹽建筑材料“制備-應用-服役-再生”全壽命周期特征的四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開展繼續教育及培訓工作。包括有:
(一)硅酸鹽建筑材料的低環境負荷制備
以降低硅酸鹽建筑材料制造過程能耗與資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為目標,發展硅酸鹽建筑材料低環境負荷制備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
(二)硅酸鹽建筑材料的功能設計與調控
以建筑節能、宜居、安全和智能化為目標,發展滿足綠色建筑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硅酸鹽建筑材料。
(三)硅酸鹽建筑材料的服役行為與延壽原理
以提升建筑結構與工程使用壽命為目標,優化建筑材料服役行為,發展硅酸鹽建筑材料延壽新理論與新技術,形成硅酸鹽建筑材料長壽命化技術體系。
(四)硅酸鹽建筑材料的可循環設計
以實現建筑材料再生利用和固體廢棄物建材資源化高效利用、減少建材產業天然資源消耗為目標,發展建筑材料可循環設計新理論與新方法。
基地采用理論授課與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員的工程實踐能力,為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技術人員提供最先進及前沿的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業的繼續教育。
此外,基地還將定期舉辦高端論壇,開展科研項目合作,承擔企業委托的技術研發與咨詢項目等,以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氐慕ㄔO將有利于進一步集聚混凝土與水泥制品領域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行業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推動行業技術進步與發展。
通過建設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程師繼續教育基地,我們將為該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供以下服務:
1、繼續教育培訓:通過舉辦各類專業培訓課程和研討會,提升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使其緊跟行業最新發展和標準要求。
2、技術標準研究與制定:基地將致力于混凝土行業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推動標準的更新和完善,提高行業的質量和規范化水平。
3、創新研發支持:基地將積極推動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創新研發支持和技術咨詢,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4、標準共享平臺:建設標準共享平臺,提供標準查詢、解讀和咨詢服務,幫助企業理解和應用相關標準,促進標準在行業中的廣泛應用。
5、國際交流合作:積極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和相關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標準和經驗,推動中國預拌混凝土行業與國際接軌。
我們將致力于打造一個專業、權威的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繼續教育和標準化創新平臺,為行業的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動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成為國內外公認的先進行業。歡迎各界人士和企業積極參與和支持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程師繼續教育基地的工作!
依托單位介紹:
一、武漢理工大學概況
武漢理工大學辦學歷史源于1898年創立的湖北工藝學堂,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共建的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1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之一,是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共建的17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之一。
學校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為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高校,是三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建材、交通、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學校依托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成立了由219家行業大型骨干企業組成的三大行業董事會,建立了199個聯合研發中心,成為學校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近五年,學校共有3家校辦企業成功上市,科技產業銷售收入達50多億元。
學校建有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3個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環境友好建筑材料等7個國家“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共建了一批國際聯合實驗室;近五年承擔了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50余項。
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建材領域唯一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推動我國硅酸鹽材料發展和行業科技轉型升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創了水泥低環境負荷制備技術在全國23個省區的1000多條生產線應用,研發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為“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南海島礁工程”、“大跨度橋梁”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提供關鍵技術和質量保障,近20年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科技獎勵9項。
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歷程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在不同的時期完成了國家賦予的重大使命與任務,支撐建材行業技術突破和優化升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建材行業人才,對建材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變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培訓基地名錄2023-08-21
- 混凝土材料與工程施工技術人員培訓基地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