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解鎖“凍土密碼”,讓高原天塹變通途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中央企業作為“國家隊”更要在國家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前沿領域中擔當主力軍。近日,“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融媒體采訪活動持續開展,深入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攻關一線,共同見證中央企業發展的新變化、新高度、新成就。第十四站走進中交集團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了解如何在多年凍土地區修建公路、筑成天路!
70年前,
交通建設先輩們和10多萬軍民,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團結奮斗,
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
一代代中交工程師接過“兩路” 精神旗幟,
在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上踏冰臥雪,
克服多年凍土公路工程建設難題
筑就天路通途!
青藏公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近日,
“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融媒體采訪
第十四站走進中交集團
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
全國重點實驗室,
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科技日報、
中國新聞社、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
經濟參考報、中國證券報、中國交通報、
新華網、中國網、環球網、
國有資產管理、國資報告、知領、
北京日報、第一財經日報的專家記者,
一同來到中交集團總部,
了解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筑技術。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廣袤土地之下,藏著一個特殊的“凍土世界”。
多年凍土指0℃以下并含有冰,持續凍結至少兩年的各種巖石和土壤。我國作為世界第三大凍土分布國,多年凍土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2%,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區。
我國凍土類型分布圖
這些凍土在凍結時會膨脹,融化時則會變成稀泥。這種劇烈的物理狀態變化使工程基礎完全喪失承載力,給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嚴峻挑戰。
以青藏公路與共玉公路為例,這兩條國家戰略通道的建設充分展現了凍土工程的艱難歷程。
凍土融化引起路面凹凸不平
始建于1950年的青藏公路,作為當時最好的進藏通道,因當時缺乏對凍土的有效保護,路基下的凍土出現退化,地基融沉導致公路長距離變形破壞。
作為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高速公路,共玉高速面臨的凍土問題則更為復雜。其227公里凍土路段占比達36%,高溫高含冰量路段占比超60%,熱擾動敏感性強,堪稱世界級工程難題。
面對無先例可循的技術困局,中交一公院科研團隊勇闖禁區,從1973年成立青藏公路科研組,到創建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經過長達50余年的科技攻關,研究團隊不僅實現了從病害機理到不同尺度等級公路之間災害普遍規律的理論跨越,更是攻克了高速公路凍土路基凍融變形控制技術、橋梁樁基穩定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
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
除了核心技術,還少不了各種“神器”。例如,刺入凍土的巨型“制冷針”熱棒群組,如同“熱盾”的XPS隔熱板,以及被稱為“大地呼吸系統”的通風管路基。這些裝置通過不同方式幫助地面散熱,共同維持著凍土層的穩定狀態。
青藏公路,路兩邊密布熱棒
在青藏公路的實戰檢驗中,該技術體系使凍土病害發生率由超40%驟降至15%以下,行車時速從30公里躍升至80公里。更具突破性的共玉高速工程,保護凍土路基高度從6米優化至3米,病害率控制在國際1/5以下,有效防控融沉。共和至玉樹630千米實現8小時到達,被國際凍土協會贊為“國際凍土工程新的里程碑”。

一代代中交人憑借頑強毅力,攻克了多年凍土這一世界性難題,將高原天塹變成了通途。而支撐他們的,正是“兩路”精神。
何謂“兩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短短24字,字字千鈞。
自上世紀70年代起,凍土研究歷經50余年,三代科研工作者接力傳承。中交一公院的三代科研人員累計觀測數據超300萬組,這種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和技術沉淀,在土木工程界絕無僅有。
青藏公路早期科研組合照
這些數據為凍土工程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讓青藏公路從最初的簡易公路,逐步升級為如今的現代化二級公路,成為全球標志性經典凍土工程。他們的堅守和努力,讓這片“凍土”成為科研的“熱土”,讓青藏高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第三極。這恰恰是對“兩路”精神最好的詮釋。
“兩路”精神的傳承,不僅體現在技術突破上,更體現在人才培養上。中交集團首席專家、技術總監,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汪雙杰,被譽為我國凍土工程領域的第二代領軍人才。他深知“兩路”精神傳承的重要性,常常對年輕人說:“要認準一個方向,打一口深井”。先后主導創立了“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凍土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為人才發展搭建了堅實的平臺。

如今,中交一公院的科研團隊中,六成是青年人才。作為第三代凍土科研人員,他們正迅速成長為我國凍土工程領域的新生力量。
第三代凍土科研團隊高原工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50年代初,川藏公路踏勘測量隊長齊樹椿跑了數萬公里,踏勘選出川藏公路的最終路線,到如今,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筑技術直接指導了青海、西藏、東北各省區超過7萬公里的寒區道路建設與養護。
凍土工程技術主要應用的重大工程
如今,“兩路”精神歷久彌新。不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交通建設者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更是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財富。
———— / END / ————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以創新為筆,描繪雄安蝶變新圖景2024-08-23
- 100萬座中國橋,這很city啊2024-10-22
- 中國最北高鐵完成首例高鐵橋梁多年凍土樁基施工2021-11-22
- 穿越高寒凍土!我國最北高鐵咋“抗凍”的?2024-04-26